1939年7月,美国《生活》(LIFE)杂志刊发了一组珍贵的新四军抗战影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的抗战实况,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力量的广泛关注,成为了西方公众了解中国共产党抗战的重要窗口。报道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她在这组题为《中国敌后战场的游击部队》的报道开篇中写
2025-07-20 19:52:00 0
1939年7月,美国《生活》(LIFE)杂志刊发了一组珍贵的新四军抗战影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的抗战实况,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力量的广泛关注,成为了西方公众了解中国共产党抗战的重要窗口。
报道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她在这组题为《中国敌后战场的游击部队》的报道开篇中写道:“在这篇报道中,您将看到中国游击部队如何从背后痛击日军,这也正是日本深陷中国战场而日渐衰败的关键所在。”
1938年至1939年间,史沫特莱身穿军装,深入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并随新四军部队辗转于皖南崇山峻岭之间,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这支“敌后铁军”的抗战实况。
新四军是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抗战期间,这支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的人民军队,活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敌后地区,灵活运用游击战术,牵制大量日、伪军,是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也被誉为中国抗战战场上的“铁军”。
透过史沫特莱的镜头和新四军历史照片,画面中那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孔,构成了敌后战场上最动人的抗战注脚。
史沫特莱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远不仅限于战地报道。她1938年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人员,参与动员和组织白求恩、柯棣华等外国医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并与宋庆龄等人结下深厚友谊。
当年的新四军抗战也迎来了其他外国友人的支持,他们参与和支持抗战的身影也永久留在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记录之中。
1911年出生在加拿大的琼·尤恩,1933年至1937年第一次来华支援,1938年她再度同白求恩一起参加援华医疗队,辗转奔赴皖南,为新四军运送医药,医护和抢救伤员,协助培训战地医务工作者。多年后,她的外孙女莎娜回访安徽泾县,重温长辈们的英雄事迹,并留下感言。
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云岭镇,由陈毅元帅亲笔题写馆名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已经成为人们了解抗战历史的重要场所之一。
目前,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保护和管理的旧址有新四军军部司令部、中共中央东南局、政治部、大会堂、修械所、战地服务团、教导总队、叶挺桥等11处,旧址均以原物原貌为主要特点,真实再现新四军在泾县云岭期间战斗和生活的场景。纪念馆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参访人数达到900万人次。
时光流转,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内,“团结抗战、抗战到底”的大字依然清晰。
1939年史沫特莱写给新四军教导总队学员葛凉的一句话语,如今也被镌刻在石碑之上——“Salute to a young Chinese patriot(向一位年轻的中国爱国者致敬)”。
记者:郭晨、吕岩昊
来源:新华社
相关推荐
1939年7月,美国《生活》(LIFE)杂志刊发了一组珍贵的新四军抗战影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的抗战实况,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力量的广泛关注,成为了西方公众了解中国共产党抗战的重要窗口。报道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她在这组题为《中国敌后战场的游击部队》的报道开篇中写
2025-07-20 19:52:00 0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美国特朗普政府对输美钢铁、铝及其制品征收50%关税的政策自6月正式生效以来,作为美国最大的钢铝进口国,加拿大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6月中旬,卡尼政府已出台一系列反制与扶持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与就业稳定。而在意识到与美国的谈判难以取得进展后,加拿大欲加码进口限制,还将矛
2025-07-17 09:37:00 0
经济全球化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虽然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但其发展大势从未改变。《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对经济全球化作出深刻论述。比如,《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中国开放的大门
2025-07-17 07:36:00 0
中新网7月16日电(张乃月)7月15日,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外媒热议,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稳定运行,实现超预期增长。增长动力十足 稳中有进持续向好“面对贸易战,中国经济增长超预期”“关税等危机构成压力,中国经济增长仍超出预期”“尽管遭遇贸易战,中国经济上
2025-07-17 00:33:00 0
河南干部群众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红色热土,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走进河南濮阳市南乐县千口镇张庄集村,村委会门前广场上,一座六角碑亭格外醒目,象征着组成“武装抗日联防区”(以下简称“武联防”)的6个村庄。抗战时期,面对日军的频繁“扫荡”,这6个村庄,始终未向敌人“纳一粒粮、交一文钱、出
2025-07-16 10:17: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