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浅析历史——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约瑟夫二世

2023-07-04 08:08:56


前言

约瑟夫二世是玛丽亚·特蕾西亚的长子,全名约瑟夫·本尼狄克图斯·奥古斯图斯·约翰尼斯·安东尼乌斯·米查埃尔·阿达姆斯(Josef BenedktusAugustus Johannes AntoniusMichael Adams)。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哈布斯堡家族没有男嗣而引起欧洲列强进行奥地利王位继承的战争打响不久,所以他的诞生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大事。1741年3月13日,在他降生的当天晚上,奥地利宫廷就举行了隆重的洗礼,由罗马教皇派出的红衣大主教主持,各地诸侯纷纷前来贺喜。可以说,约瑟夫生逢其时,前途良好。

青少年时期的约瑟夫

在青少年时期,约瑟夫接受了全面、严格且保守的帝王教育。通过宫廷教师,他学习古典文学、历史、神学以及必要的涉及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治国之术。后来,在世界观形成的年龄,伴随着启蒙运动的传播,特别伴随着七年战争的进行,约瑟夫深受德国北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尤其赞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所坚持的所谓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逐渐地养成了浓厚的开明统治兴趣。1764年,作为七年战争的结果之一,如前已述,约瑟夫被选为“罗马国王”,也就是德意志国王。第二年,即在1765年8月18日他的婚礼之后,父皇弗兰茨一世中风去世,他继承了皇位,称约瑟夫二世。从此开始,身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位的前15年,他以佐政者的地位,与其母后玛丽亚·特蕾西亚共同统治哈布斯堡帝国。1780年女皇去世以后,他开始独立执政,直至49岁时罹患肺结核,不治离世。

玛丽亚·特蕾西亚


与母后玛丽亚·特蕾西亚相比较而言,约瑟夫二世独立执政后较少进行战争,外交事务也不太繁杂。在战争方面,在与女皇共同执政期间,约瑟夫二世与玛丽亚·特蕾西亚的观点不同,他参与了双方没有摆开战场的巴伐利亚继承战争。如前已述,巴伐利亚继承战争可以说是约瑟夫二世亲自且实际挑起的,因为他首先提议换购并进行换购:用前奥地利交换上普法尔茨和下巴伐利亚,其间的差额用金钱补充。面对来自皇帝的提议,巴伐利亚选帝侯国的继承人卡尔·提奥多尔没有选择,只能同意,只能眼看着奥地利的军队开进了上普法尔茨和下巴伐利亚。但是,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邦国却不能同意,他们选择了战争,试图用战争阻止皇帝的交换行为,或用武力夺得巴伐利亚的部分土地,以防奥地利更加强大。最终,在玛丽亚·特蕾西亚和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Heinrich vonPreuen,1726—1802)的斡旋下,约瑟夫二世和弗里德里希二世握手言和。

独立执政期间的约瑟夫二世

独立执政期间,约瑟夫二世参与了俄奥反对土耳其战争,这也是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第六次“俄土战争”。本来,按照与俄罗斯的盟约,奥地利军队作为俄国的盟军,仅在战争的外围地区,在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行动,以牵制土耳其的军队。但是,约瑟夫二世不仅亲自出征,而且以独立的而不是援助性的奥地利军团出兵。最终,由于优柔寡断,指挥不力,又由于健康状况不佳,皇帝早早地退出战场,并使奥地利提前单独与土耳其签订和约。奥地利在战争中一无所获。


约瑟夫二世

在外交方面,如前所述,与女皇共同执政期间,约瑟夫二世与玛丽亚·特蕾西亚的观点不同,他参与了对波兰的第一次瓜分。按照女皇的想法,不应削弱波兰。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波兰是天主教国家,可以作奥地利的同教盟友;二是因为位于东部的波兰可以作奥地利对抗俄罗斯的屏障。而约瑟夫二世的想法是,普鲁士与俄国正在商谈瓜分波兰,如果奥地利不参与此事,必然会出现普俄两国通过瓜分波兰而增强势力,进而危及奥地利的强国地位。因此,他不顾母后的反对,分别于1769年在尼斯和1770年在摩拉维亚的诺伊施塔特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于1771年在圣彼得堡与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KatharinaⅡ,1729—1796,1762—1796年在位)会晤,最终促成了1772年在维也纳达成的瓜分波兰协议。

独立执政期间,约瑟夫二世重要的外交事务是针对奥属尼德兰问题处理与荷兰的关系。如前述,以今天的比利时和卢森堡为主体的尼德兰地区,在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通过《乌特勒支和约》被划归哈布斯堡的奥地利所有。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根据《胡伯图斯堡和约》,奥地利保住了这个地区,没有被法国夺取。后来,在1778—1779年的巴伐利亚继承战争中,虽然约瑟夫二世为了增强奥地利的势力,非常想得到巴伐利亚,但是他毕竟没有提出用尼德兰换取巴伐利亚。就是说,皇帝还是想保住尼德兰这块虽然遥远但利益不菲的土地。因此,从独立执政初始,约瑟夫二世就想促进尼德兰的发展。


巴伐利亚

他的首要措施是解除自1648年以来就被封锁的些耳德河出海口,振兴安特卫普,使之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他还下令废除荷兰人驻屯奥属尼德兰要塞的权利,改由奥地利的势力驻扎此处。约瑟夫的尼德兰发展措施引起荷兰人的激烈反应,致使他们不惜诉诸武力对抗皇帝。与此同时,皇帝于1781年开始的在当地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引起了特权阶层及其领导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反抗和骚动。

此外,约瑟夫二世于1785年提出用尼德兰与选帝侯卡尔·提奥多尔进行交换的想法,也大大伤害了尼德兰人的感情。所有这些因素,终于导致了1789年的布拉班特革命(Brabante Revolution)。起义者推翻了奥地利的统治机构,建立了独立的联合比利时国家(VereinigteBelgische Staaten)。荷兰和普鲁士则很快承认了这个国家的合法性。直到1790年底,在约瑟夫二世皇帝去世以后,奥地利的军队才收回了奥属尼德兰。但是,荷兰却由于和奥地利的敌对以及与普鲁士的同盟而开始在欧洲国际关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18世纪前期,奥地利的外交立场大致是:团结俄国(1726年起) ,打击普鲁士(1740年起) ,对法国关系则由敌对转向同盟(1755年起)。约瑟夫二世独立执政后基本维持了这一外交现状,只是在1786年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以后,曾一度设想与普鲁士结盟,共同遏制俄国的扩张势头,但因为土耳其人扩张的威胁而放弃。


哈布斯堡王朝

在处理和对待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等隶属哈布斯堡王朝的主要王国的问题上,约瑟夫二世则显示出对它们的有欠尊重。他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不召开等级议会,取消州郡宪法,下令官方语言为德语,停止在官牍吏文中使用拉丁文,而且改变了在布拉格和普雷斯堡加冕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冠的惯例。所有这些做法,都遭到当地各级臣民的强烈抗议,人们甚至要求重选国王,致使他不得不收回成命。

严格说来,玛丽亚·特蕾西亚算不上开明专制君主,约瑟夫二世则是开明专制君主的突出代表。尽管如此,他们母子俩人都或明或暗地以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统治为参照和榜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采取了基本符合于启蒙时代理想的改革措施。在一般的史学著作中,前者的改革措施常以“特蕾西亚国家改革”(
TheresianischeStaatsreform)进行概括,后者的改革行为通常被称为“约瑟夫主义”(Josephinismus)。他们的统治时期构成了奥地利君主国的开明专制主义时代。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