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什么时候立冬和冬至(节气里的大美中国· 立冬)

2024-12-11 08:38:15

节气 | 立冬

冬天来了!11月7日将迎来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立冬,作为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立冬,标志着冬天的开始,冬季,我国习惯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是农历的十、十一(冬)、十二月(腊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逐渐进入到了冬天。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所有金秋的收获都已收入粮仓,此时天地一片素然,冷霜茫茫,静默无言。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也是古代“四时八节”之一。先民们对其十分重视,逢到立冬之日,常有祭祀活动。民间也多视为重要节日,加以庆祝。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礼记 月令》有:立冬日,天子率重臣出郊迎冬,並赐衣群臣,以安社稷。而在民间,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年风调雨顺。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中药为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

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此时最好的比喻。

立冬这一天一直以来都是个大日子,为了迎接立冬,北方人多吃饺子。在中国,饺子承载了南北许多人无尽的相思。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立冬吃饺子又有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在北方,大白菜是过冬的“平安菜”,既消食健胃,又可预防心血管,小时候家里总是在地窖里存上够一冬吃的白菜,而猪肉白菜馅饺子是冬日最常见也是最爱吃的饺子了。

立冬时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煎香。

香草为芳草中的一种,用衣袖在草上挥动便会芳香袭人,可缝制成香囊佩戴。焚烧香草可辟瘟疫、祛风瘴以及驱除房屋中的秽气;佩戴香囊则可解郁闷;熬汤沐浴可以祛风寒;搽在发间可以辟秽污;以水酒煎制涂于面部,能够祛黑斑,滋养容颜。

立冬三日阳,谷子堆成仓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冬景》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在诗人的眼里,即便是荷花凋谢、荷叶枯萎,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依然是一年值得记忆的最好景致。

荷尽菊花残,北风嘱凉意 。人间忽晚,山河已冬。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冻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地始冻。

二候:地始冻

立冬后五日 “地始冻”,冰壮曰 “冻”,地冻为凝结,“蔼蔼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 雉入大水为蜃

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此时节大自然都处在一个向冬天过渡的阶段。


《立冬》(左河水)

北风往复几寒凉,秀木摇空半绿黄。

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场备冬藏。

过去的北方,每到立冬这个节气,家里的娘亲就要忙着给家人备好冬装,特别是孩子的冬袄、棉裤,细细的针缝过,铺上厚实的新棉花,袖子、裤管,都要试了又试,就像是进入冬天的仪式。等到雪花飞舞的时候,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穿上冬装,圆滚滚、厚实实的,红扑扑的脸颊印着娘亲的笑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到来。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顺应节气变化的养生保健才是天人合一之道。自立冬开始,天气之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人体阳气受此影响,也渐渐潜藏于肾。所以,冬季养生之道与天人相应,贵在补肾固精、养阳藏气。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养生重点

正如张华文先生在《冬季养生“暖”与“藏”》中所提到的,冬季养生要点是防寒保暖、保肾藏精。俗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指出以冬寒之气养肾,因此,立冬后补益肾气都要围绕一个「藏」字。肾与膀胱为表里,养肾之阳气关键是要温暖背、足膀胱之阳气。肾之命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命门火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

冬季养生,围绕着“暖”与“藏”字,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动静养生、药物养生、食物养生、睡眠养生。简称动调、药调、食调、睡眠调。动调生阳与冬天寒阴形成对立统一;药调保精、保气血;食调养肾补阳、增添热能;睡眠调不起夜、保精神。(摘至张华文先生《冬季养生“暖”与“藏”》)

立冬养生重点

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时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防寒保暖

1. 防鼻寒 晨起冷水搓鼻

立冬之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或者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

2. 防颈寒 穿高领挡风寒

秋冬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穿高领或者围围巾,不但能挡住寒风,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等都有一定好处。

3. 防腰寒 双手搓腰暖肾阳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4. 防脚寒 常做足浴

足浴要注意三点:

(1)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

(2)时间: 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

(3)按摩: 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保证足浴效果。

立冬前后艾灸这些穴位:元气满满、精力充沛

1、神阙灸

神阙,即肚脐眼。具有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延年益寿的功效。

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调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

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收到祛邪调病之功效。老年人阳气不足、真元虚惫者尤宜之。

温和灸:艾条悬灸每次20-3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晕为度。

2、关元灸

关元是中、老年人保健灸的要穴。具有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之功效,主调诸虚百损,秋冬非常适合艾灸。

温和灸:于穴位上悬灸,每次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晕为度。

3、足三里灸

足三里是成年人保健灸的要穴。具有补脾胃、调气血、助运化、补虚弱、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

温和灸:点燃艾条,于足三里穴上距皮肤3厘米处悬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每次灸20-3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晕为度。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冰天雪地,是一种极致的冷;围炉夜话,是一份人情的暖。新酿的米酒香气扑鼻,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备好,二三好友,闲坐聊天。此情此景,心里都会被温情所填满。原来,幸福不过是:在寒冷的冬日,有人问你冷暖,有好友把酒言欢。

告別了繁花似锦的秋,天地一片澄靜,我們也回到了最真实的模样。回首这一年,总有些不舍,总有些遗憾,总有些聚散。走走停停间,无论是忙碌着还是茫然着,也无论风月正好还是长路遇雨,都是我們这一年经历的风景。

春生、冬藏;有孕育才能有生长,有期盼才有希望。立冬时节,大自然及人体的阳气都开始逐渐地蛰伏与藏匿起来。从外而看,似一片萧条,但其内里则生生不已。天地之间的生机,阴中有阳、静中有动。

立冬,一年冬信,逐光暖行。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