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帕累托最优简单解释(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丨深度笔记)

2024-10-31 09:35:40

帕累托最优概述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另外,著名的帕累托法则(或80/20法则),则是由约瑟夫·朱兰(Joseph M.Juran)根据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本人当年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得推论出来的。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帕累托最优回答的是效率问题。从社会福利角度出发,用效率来评价总体经济运行有其合理性,因为如果资源配置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总有一些人能改善境况而没有人会受损,也就是说,社会福利总量肯定能上升,那么通过一种恰当的分配或补偿措施,能使所有人的境况都有所改善。

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判断一种状态是不是帕累托最优,但我们却不能将两种帕累托最优进行比较。换言之,如果两个都是最优,那么,哪一个更优?经济学没有办法判定。也就是说,如果要判定哪一个更优,需要加入经济学之外的东西——价值观。

需要指出的是,帕雷托最优只是各种理想态标准中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一种状态如果尚未达到帕雷托最优,那么它一定是不理想的,因为还存在改进的余地,可以在不损害任何人的前提下使某一些人的福利得到提高。但是一种达到了帕雷托最优的状态并不一定真的很“理想”。比如说,假设一个社会里只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快饿死的乞丐,如果这个百万富翁拿出自己财富的万分之一,就可以使后者免于死亡。但是因为这样无偿的财富转移损害了富翁的福利(假设这个乞丐没有什么可以用于回报富翁的资源或服务),所以进行这种财富转移并不是帕雷托改进,而这个只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饿死乞丐的社会可以被认为是帕雷托最优的。(这里可以与古典功利主义的标准做一比较。按功利主义的标准,理想的状态是使人们的福利的总和最大化的状态。如果一个富翁损失很少的福利,却能够极大地增加乞丐的福利,使其免于死亡,那么社会的福利总和就增加了,所以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这样的财富转移是一种改善,而最初的极端不平等状态则是不理想的,因为它的福利总和较低。可以看到,帕雷托改进要求在提高某些人福利的时候不能减少任何一个人的福利,而功利主义则允许为了提高福利总和而减少一些人的福利。)

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要求生产要素在不同产品部门的投入达到最优。

对于两种产品而言,生产两种产品的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当满足这个条件时,生产要素在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使某些生产者的产量增加,同时又不使其他生产者的产量减少。

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

当完全竞争市场达到长期均衡时,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都自动满足,这一结论便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律,即竞争性的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的。

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律:每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都可以通过适当在消费者之间分配禀赋后的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来达到,即任何帕累托有效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分配与效率问题可分开考虑。

影响

帕累托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它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界定公平,并站在效率的角度来衡量资源配置的结果,因此是效率意义上的公平。诚然,现实的经济活动中难以实现绝对的帕累托公平,但是通过效率的提高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帕累托公平,正是基于此,帕累托公平对重新认识现行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帕累托最佳值的概念,当生产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资源配置的进一步改变已经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人的处境变坏的情况下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更好时,这种资源配置使得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极大值。但事实上,在一种变革中,一部分人受益难免不使另外的人受损。因此,政府可运用适当政策使受损者得到补偿,即对受益者征收特别税,对受害者支付补偿金,使受害者保持原来的福利状况。如果补偿后还有剩余,则意味着增加了社会福利。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自由选择的体制中,社会的各类人群在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市场机制实际上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往往从自利的动机出发,在各种买卖关系中,在各种竞争与合作关系中实现互利的经济效果。交易会使交易的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另一方面,虽然在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可是事实上由于市场本身不完备,特别是市场的交易信息并不充分,却使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造成很多的浪费。

提高经济效率意味着减少浪费。如果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那么这种状态就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案例

▷ 猎鹿博弈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狩猎为生。为了使问题简化,设想村庄里只有两个猎人,主要猎物只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两个猎人齐心合力,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就可以共同捕得一头鹿。要是两个猎人各自行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捕到鹿的,但却可以抓住4只兔子。从能够填饱肚子的角度来看,4只兔子可以供一个人吃4天;1只鹿如果被抓住将被两个猎人平分,可供每人吃10天。也就是说,对于两位猎人,他们的行为决策就成为这样的博弈形式: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得4;要么合作,每人得10(平分鹿之后的所得)。如果一个去抓兔子,另一个去打鹿,则前者收益为4,而后者只能是一无所获,收益为0。在这博弈中,要么两人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大家合作,每人吃饱10天,这就是这个博弈两个可能结局。

▷ 自然资源指导

帕累托最优在指导自然资源开发时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原理,但其“无人受害”的标准过于严苛,现实中很难完全达到。可以采用补偿方式来使很多十分必要却有部分人会因此受损的开发得以进行。但给予补偿的不能仅限于经济福利,还应包括生态福利,这样的补偿便是生态补偿。在流域水资源开发时,下游获利地区应给予上游受损地区一些必要的补偿;为保护环境与维持生态平衡,土地非农流转中除了给予经济补偿外,还应实施生态补偿。只要在实践中逐步实施生态补偿,就一定能实现资源开发的帕累托最优。

▷ 信息资源配置

如果资源配置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总有一些人能改善境况而没有人会受损,社会福利总量肯定能上升,所以运用帕累托最优去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才有可能通过一种恰当的分配或补偿措施,使所有人的境况都有所改善。研究信息资源配置,对于有效、合理、科学地利用信息资源,促使信息资源效用最大化,进而促进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帕累托最佳值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人类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而地球上用来满足需求的资源,包括生态资源,则是有限的。只有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时,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必须在这一过程中作出选择,这是研究帕累托最佳值的出发点。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