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天然铀,是从铀矿石中直接提取的混合物,包括多种铀的同位素,其中铀-235,是一种可发生核裂变链式反应的铀的同位素,是核电站的重要燃料,也因此,铀资源被誉为“核电粮仓”。去年7月,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工建设。7月
2025-07-12 17:35:00 0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天然铀,是从铀矿石中直接提取的混合物,包括多种铀的同位素,其中铀-235,是一种可发生核裂变链式反应的铀的同位素,是核电站的重要燃料,也因此,铀资源被誉为“核电粮仓”。去年7月,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工建设。
7月12日,“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第一桶铀”成功生产下线,标志着我国天然铀领域千吨级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取得了关键性突破,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自主可控,为我国核能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铀一号”如何助力我国持续充盈“核电粮仓”?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第一桶铀”(中核集团中国铀业 供图)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我国规模最大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生产现场,随着“第一桶铀”的成功生产下线,标志着我国天然铀领域千吨级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中核集团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苏学斌介绍,“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70年来,我国铀矿采冶技术三次迭代升级、创新发展的智慧结晶,是典型的绿色矿山和数字矿山。
苏学斌表示:“‘国铀一号’以二氧化碳加氧气原地浸出采铀工艺为核心,将二氧化碳和氧气溶于水,经注液孔注入含矿层,与矿层中的铀发生反应,再通过抽液孔将含铀溶液抽取到地表,输送至水冶厂进行铀金属的提取与回收,集成了自动化、远程控制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是我国天然铀产业科技孕育的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省去了传统采矿中爆破、挖巷道、运输矿石以及地面破碎浸出的环节,减少了工序,降低了成本。”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采铀井场施工大会战(中核集团中国铀业 供图)
简单而言,以前的铀矿开采过程是一种纯粹的物理机械过程,井下开采之后,还需要将矿石提升到地表进行处理。也因此,如果铀矿石中的铀含量达不到一定水平,开采的产出就无法覆盖成本,也就会被鉴定为没有开采价值的“呆矿”。苏学斌介绍,传统采矿方法中,铀含量达到万分之三才可被视为矿石,达到万分之五才具备开采价值;而新的采铀工艺加持之下,铀矿开采的边界品位降至万分之一,使原本无法利用的低品位矿转化为可开发资源。
苏学斌表示:“如果说过去铀矿开采是一种物理机械过程,现在则实现了从物理过程到化学加物理过程的转变,也就是整个流程的流态化开发。煤炭以及其他有色金属的开采也在追求这种方式。这项技术盘活了国内数十万吨铀资源,解锁了大批传统技术无法开采的大埋深、多层分布或地质条件复杂的铀矿床。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可采的铀资源品位就由万分之五降至万分之一,由此我国的铀资源量增加了3倍左右。近20年通过技术革新实现的探矿成果,已超过此前45年累积探明量的总和。”
采用“国铀一号”技术的地浸铀矿山(中核集团中国铀业 供图)
如苏学斌所说,传统矿山开采过后,往往还需要对矿区进行生态修复。而如今,除了在地表留下“几个小孔”,开采前后,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苏学斌表示,不但如此,由于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浸出试剂的革新――将传统工艺中使用的酸、碱替换为二氧化碳和氧气,还让采铀过程实现了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显著降低了环境风险。相较于传统试剂,二氧化碳对地下水几乎无污染,整体环保性能大幅提升。
苏学斌说:“采用该技术的一个中等规模铀矿山,每年可利用3万吨二氧化碳,具有生产成本低、劳动生产效率高、人均年产值高等显著优势。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目前还延伸到了其他矿产领域,比如应用于离子型稀土矿的提取。此外,我们还开发了数字化、智能化的综合智慧平台和大数据分析中心,实现了‘赋存资源可视化、运行分析智能化、资源开采精准化’的铀矿采冶新模式,推动我国地浸铀矿山迈入‘千里之外、一屏掌控、一键采铀’工业化发展的新纪元。”
数字化远程控制中心(中核集团中国铀业 供图)
去年7月12日,“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仅仅一年时间,“第一桶铀”已成功生产下线,使示范工程成为我国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天然铀生产基地。苏学斌表示,“国铀一号”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特点,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天然铀保障能力、天然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天然铀产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苏学斌说:“‘国铀一号’作为我国掌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最先进的地浸采铀技术,突破了复杂砂岩型铀资源开采的世界性难题,关键技术指标位于世界前列,把‘呆矿’变成‘宝藏’,实现了国内铀资源开发的历史性变革,开创了‘百人一吨矿’到‘一人多吨矿’的行业发展新格局。该工程的成功建设推动了我国铀资源开发领域在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仪器装备制造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速发展我国天然铀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为我国核能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大幅提升了我国铀资源自主保障能力。”
(来源:央广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推荐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天然铀,是从铀矿石中直接提取的混合物,包括多种铀的同位素,其中铀-235,是一种可发生核裂变链式反应的铀的同位素,是核电站的重要燃料,也因此,铀资源被誉为“核电粮仓”。去年7月,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工建设。7月
2025-07-12 17:35:00 0
2025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吉隆坡会见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双方就中美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外交部官网 图据央视新闻报道,7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吉隆坡会见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双方就中美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外交部网站7月10日刊发
2025-07-12 09:09:00 0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王琴红报道: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第二批35个国家标准验证点名单,其中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与江西省通讯终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标准验证点(新型显示技术)获批设立,这是我省首个国家标准验证平台。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
2025-07-10 16:19:00 0
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在最新报告中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在岸和离岸上市公司将派发共计3万亿元股息,派息规模达到历史新高。这将吸引更多全球投资者投资中国,中国上市公司估值有望水涨船高。创纪录的分红规模成为观察中国资本市场深层变革的重要窗口。在低利率环境持续、资产配置难度加大的背景下,中国不断完善上市公司
2025-07-10 07:50:00 0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题:凝聚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合力——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述评新华社记者孙奕、朱超、董雪扬对话之帆,谱交融之曲。7月10日至11日,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中外嘉宾将在北京出席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中国将与世界携手前行,做文明平等的捍卫者、文明交流的践行者
2025-07-09 22:50: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