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滕州:一堵墙引发的纠纷

2025-05-08 09:13:00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典故是中华民族邻里相处和睦谦让的例证,也体现了古人化解矛盾的智慧。

近日,滕州法院东郭法庭巧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成功调解一起长达三年的宅基地纠纷,让积怨已久的双方握手言和。

三年的宅基地心结

刘某、王某邻墙而居。2022年,王某对自家房屋进行翻新后,新砌的院墙外沿伸入刘某房屋地基上方。刘某认为对方侵占自家宅基地,多次私自拆除王某院墙,矛盾愈演愈烈。几番理论无果,王某一纸诉状某将刘某诉至法院。

厘清争议的关键一步

承办法官刘文强收到案卷材料后,对案情进行全面梳理,并与双方当事人多次沟通交流。同时,为查明事实,承办法官联合村委会、原被告双方到两家宅基地现场,得出双方都认可的测量结果,厘清矛盾关键。

法与情的“破冰”之路

考虑到该案涉及农村宅基地,矛盾较为尖锐,两家系多年邻居,且积怨已久,仅凭一纸判决并不能真正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为更好化解双方矛盾,承办法官从法律和情理双线切入:一方面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以摆事实、讲道理、换位思考的方式有效沟通疏导,另一方面以案释法,用拉家常的方式向双方当事人讲解该类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思路,并结合此次争议事实和法律知识,耐心向双方说法讲法普法、分析利弊。经过多次“背对背”沟通,双方握手言和:刘某同意王某在现有基础上将房屋修砌完毕,并赔偿王某2000元。

六尺巷精神的法治新篇

滕州法院将“六尺巷”这一典故融入调解实践,以“法律为尺、情理为墨”,书写新时代的和谐篇章。本案中,法官既严守法律底线,明确侵权责任,又以“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唤醒双方互谅之心,这种“法理共情、德法相融”的调解模式,不仅解决了矛盾,更修复了邻里关系,让传统文化在基层法治治理中焕发新生。

(大众新闻记者 孟令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