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稳外资政策持续落地显效,不少标志性外资项目迎来新进展,带动我国引资质量持续提升。增资 投产 扩建外资高科技项目加速落地近期,总投资达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一期在广东惠州正式投产。此次投产的一期项目采用绿色技术,实现氮氧化物排放减少50%、温室气体减排35%。项目投产后,
2025-07-27 12:10:00 0
大众以倾听为起点,在中国加速智能电动转型,重塑未来增长体系
41年前,大众汽车率先与中国结缘,成为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启蒙者”与参与者。41年后,当电动化与智能化潮水席卷,市场格局剧烈重塑,大众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重新成为挑战者。
2024年,主流合资品牌整体份额跌破30%的警戒线,自主品牌一路高歌猛进,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58.8%,而合资品牌仅为4.2%。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留给传统巨头的窗口期越来越短。
在压力与变革交叠的十字路口,大众汽车集团以“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为核心,主动开启体系重塑。从加速产品定义、技术开发、供应链布局的本地化,到智能化与电动化双轮驱动增长,大众汽车正试图在新秩序中重建增长曲线。
见微知著,作为品牌公关策略的一部分,近日,大众采用“用户提问、企业作答”的方式,在社交平台开启#大众请回答#等话题互动,倾听用户声音,以更轻盈、更真诚的方式重建认知连接。
这是一场从倾听到交付的自我更新,也是一次关于速度、质量与认知边界重塑的深度试炼。当老牌巨头重启奔跑,中国汽车市场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加速席卷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消费逻辑正悄然重塑。相比过去依赖权威叙事的品牌传播模式,新一代消费者更重视对话感、参与感与平等感。这一趋势,对深耕中国市场四十年的大众汽车集团提出了新的命题。
作为对市场变化的回应之一,2025年上海车展前夕,大众中国在官方微博发起了#大众请回答#话题互动。不同于以往单向输出的沟通方式,该活动采用了“用户提问、企业作答”的机制,通过文字、答题卡、短视频等多元形式,回应消费者关心的话题,涵盖车型、智能驾驶、电动化技术、品牌文化等多个维度。
数据显示,在上线的15天内,该话题累计浏览量达到2966.3万次,互动量超过23.8万条。大众方面不仅动员了公关团队实时答疑,还调动了集团总部、合资公司及科技子公司的内部员工共同参与,形成了相对开放的对话氛围。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众请回答#更多体现出大众对品牌沟通方式调整的探索。一位资深汽车营销专家向《财经》表示,#大众请回答#的价值,不在于一次性的话题热度,而在于它尝试建立起“平等对话”的沟通样本。传统汽车品牌习惯于技术权威式输出,但在智能电动时代,用户对品牌的期待已经转向更加平等和情感化的交流。这种转变,有助于为大众后续产品的认知迁移和品牌转型积累一定的信任基础。
事实上,#大众请回答#只是大众中国战略调整中一个非常细微的切口。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场社交互动更多起到了需求预热与用户洞察的辅助作用。通过高频互动集中暴露出的关切点,如智能驾驶落地时间、合资品牌电动化速度、智能座舱体验期待等,大众得以更系统性地收集市场反馈,并据此在产品定义、技术迭代与品牌沟通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
倾听市场的声音,是决策端、产品端、技术端的一次前置准备工作,更是体系自我迭代中的一个小节点。
在本届上海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以史上最大规模的新车阵容回应了部分潜在需求。从基于CMP平台的新一代电动车,到集成AI赋能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这背后正是从倾听到验证,再到交付的链条闭环。
如果说倾听是大众重建用户连接的起点,那么兑现体系与产品,才是支撑品牌价值重塑的根本。
从2022年确立“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到2025年上海车展全面展示交付成果,大众汽车集团正在以体系化重构,回应中国市场变革周期中的竞争压力。
其中,最核心的转变,首先体现在研发权重的本地化调整。过去,大众习惯于在德国总部主导车型开发,再适配中国市场;但在新周期下,这一模式已无法适应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电动化的快速需求变化。
为此,大众设立了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首次将电动平台(CMP)、电子电气架构(CEA)、智能网联解决方案的开发权转移至中国本土,由中国团队主导定义、开发、测试并落地。
这一调整背后,意味着流程加速与效率提升的根本性变化。根据官方数据,通过合肥创新中心的整合,大众新车开发周期已从传统的54个月缩短至36个月,提升幅度超过30%。并且制定了明确的“中国速度”标准:每三年推出一代新车型,每两年更新一次电子架构,每个月进行一次OTA远程升级。这一节奏,已接近乃至赶超部分新势力车企。
在本地化创新体系搭建的同时,大众也在产品阵列上加速兑现。2025年至2027年期间,大众计划在中国市场推出超过40款新车型,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50%。其中,包括基于CMP平台打造的A级纯电轿车、面向中型细分市场的大型纯电SUV,以及首批搭载新一代HSD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
更重要的是,经营逻辑也在同步调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多次强调,“健康盈利”而非“单纯规模扩张”,是集团当前最重要的目标。这意味着,大众不会为追逐短期销量而牺牲长期盈利基础。通过强化本地供应链,提升成本控制能力,以及针对性优化产品结构,大众在盈利与规模之间寻求更稳健的平衡。
数据显示,2024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10%,但整体仍保持了12%以上的市场份额,并通过调整成本结构抵御了价格战带来的利润侵蚀。尽管短期盈利下滑,但从2025年开始,集团预计将在华业务重新进入正向增长轨道。
可以说,体系重塑与产品攻势,标志着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转型已经从理念层面,走向实质交付阶段。不同于以往简单复制欧洲模式,如今的大众,正在以更高的本土适配度、更快的节奏和更灵活的应对,重新融入中国汽车产业的新生态。
在体系重塑与产品兑现初步完成后,要想在新一轮产业洗牌中确立新的护城河,大众必须在智能与电动两条主线上,进一步深化布局。
首先,在智能化领域,大众明确将AI技术作为新阶段核心驱动力。通过与地平线合资成立酷睿程(CARIZON),大众在中国市场开启了自研ADAS系统的进程,目标是在2025年底前实现L2++级别智能驾驶系统大规模交付,并为L3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铺设技术基础。
不同于传统外采供应商方案,大众选择通过自主掌握软件架构与数据闭环,打造可持续进化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贝瑞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大众未来的智驾标准,不仅是功能齐备,更要实现“拟人化体验”——即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提供接近人类驾驶员自然反应的感知与决策逻辑。这一标准背后,是大众试图在下一轮智能驾驶差异化竞争中占据先机的意图。
与此同时,在电动化方向,大众正在推进双轨策略。一方面,短中期内,继续以增程式与插电式混动车型支撑市场过渡,特别是在大型SUV等续航焦虑较高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长期坚定押注纯电平台化发展,预计到2030年,纯电车型在大众集团中国区销售结构中的占比将超过50%。
在电池技术方面,大众通过全球布局(PowerCo自主电池工厂)与本地合作,包括投资国轩高科、深化与宁德时代的合作等并行推进,重点聚焦磷酸铁锂电池、快充技术及半固态电池研发,力求在新一轮成本与能效博弈中构建竞争壁垒。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大众在中国市场体系重塑的逐步完成,“中国速度”不仅改变了本土业务逻辑,也正在反哺集团全球战略。大众方面已明确表示,未来将在中国率先验证的智能网联、电动化技术,逐步向东南亚、中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输出。这意味着,中国市场从单纯的销售重心,转变为全球创新源点与战略支点。
一位长期关注全球车企智能电动转型的行业专家认为,大众在华的本地化调整,其实不仅是市场策略,更是体系演进的必然选择。中国市场是智能化、电动化融合最快的生态,如果在这里构建起新的研发-验证-迭代闭环,大众在全球其他新兴市场将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可以预见,在2025年至2030年这关键五年中,大众在华竞争力的重塑,不再依赖单一产品或单一项目的成功,而是取决于其能否以智能电动双轮驱动,建立起一套足够高效、足够灵活、足够自我迭代的增长体系。
相关推荐
今年上半年,我国稳外资政策持续落地显效,不少标志性外资项目迎来新进展,带动我国引资质量持续提升。增资 投产 扩建外资高科技项目加速落地近期,总投资达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一期在广东惠州正式投产。此次投产的一期项目采用绿色技术,实现氮氧化物排放减少50%、温室气体减排35%。项目投产后,
2025-07-27 12:10:00 0
7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气象局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多灾种(Multi-hazard)、预警(Alert)、零差距(Zero-gap)和普惠(Universal)。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能力差距、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中国气
2025-07-26 16:10:00 0
中经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拖把,而是光脚自由的家。”《沪市汇·硬科硬客》第二季第4期节目“智能消费设备大跃迁”中,石头科技(688169.SH)总裁兼副总经理全刚如是概括产品逻辑。在他看来,智能消费设备已从“会动的电器”进化为“看得懂环境、学得会习惯、管得好场景”的智能管家。“初
2025-07-25 12:45:00 0
来源:台海网台海网7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吴强)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以下简称“雅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行。该工程总投资规模高达约1.2万亿元,计划建设5座梯级电站,预计年发电量将达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3座三峡水电站的发电能力。雅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的机械
2025-07-25 09:14:00 0
中国日报网7月21日电 7月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闭幕。本届链博会中外参展企业和机构达到1200家,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余家参展商与4.2万家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联系。据主办方不完全统计,现场共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超过6000项。7月14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
2025-07-21 21:23: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