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讯山东能源鲁西矿业彭庄煤矿以“干部培优、人才赋能、全员竞赛”三大工程为主线,拓宽素质提升渠道,畅通人才转化通道,全方位激励人才队伍,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为矿井可持续发展蓄势赋能。实施“干部培优”工程,打造忠诚担当铁军(管理人员素能提升)为深入贯彻鲁西矿业“精准培训、快乐学习”培训理念,该矿实
2025-07-27 19:48:00 0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对此,需要构建教育奠基、科技赋能、人才支撑的三位一体评价新体系,推动分类评价、动态适配、制度创新、文化重塑全方位改革,在破立平衡中培育科研创新生态。
科研评价体系的革新首先在于建立分类分层的精准标尺。基础学科领域应实施“十年观察期”评估机制,将理论原创性、范式颠覆性作为核心指标,为拓扑量子计算、暗物质探测等前沿研究创造持续稳定的攻关环境。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避免因短期的考核压力而影响研究的深度和质量。应用技术领域需构建双轨评价体系,既避免技术“纸上谈兵”,又防止成果“束之高阁”,确保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契合。在考核专利转化率、技术入股比例等市场化指标基础上,建立全链条跟踪机制,确保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契合。对于生物信息学、能源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可充分关注交叉学科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能力,重点考察学科交叉融合度、技术预见性、产业孵化力,形成区别于传统学科的评价范式。
人才成长规律要求评价机制动态适配发展周期,即根据科研人员职业阶段特征,差异化设置考核周期与指标权重。青年学者处于创新思维活跃期,要重点评估研究方向的前沿性与战略价值,建立容错试错机制保障自由探索空间。骨干科研人员作为团队中坚,应强化“技术攻关贡献度”“成果转化实效性”等实践指标,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能力导向,激励他们带领团队攻克科研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对于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群体,重点考察其学科标准制定参与度、关键技术突破贡献率、行业变革推动力,形成以战略价值为核心的长周期评估体系。
科研生态优化需要制度创新的系统支撑。职称评定方面,应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发”等专项贡献单列职称评审通道,允许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实行破格晋升。产学研协同方面,可采用“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创新模式,由行业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共建联动平台,将企业技术需求直接转化为科研绩效考核指标,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的“双链耦合”。资源配置领域,要允许高校跨单位组建攻关团队,整合资源形成科研合力。成果转化环节需调动产学研各方积极性,共担研发风险、分享创新成果。通过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保障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科研文化的重塑是评价改革的价值根基。允许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团队申请阶段性免于考核,通过“过程备案+结果追溯”管理模式,为其创造专注攻坚的科研环境。荣誉激励机制需避免人才称号成为获取物质利益的工具,引导科研人员注重学术成就与科研贡献。推行“团队整体评价”替代“个人帽子竞争”,将更大比例的人才津贴转化为平台建设经费,重点支持青年团队和交叉创新群体。科研诚信建设方面可建立“科研诚信银行”“学术信用评价体系”,将团队协作度、成果真实性、学术传承力纳入评价范畴。价值引领方面,应重点表彰在成果转化、梯队建设、学科传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通过制度约束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培育潜心治学的文化土壤。
科研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并非简单的指标调整,而是科研价值观的深刻变革,考核体系的生态化重塑。当评价标准从“纸面数据”转向“实际贡献”,从“个人竞争”转向“团队合作”,从“短期绩效”转向“长期价值”,一个鼓励科研人员“坐冷板凳、出硬成果、破真难题”的创新生态将蓬勃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21日 第02版
作者:魏世忠
相关推荐
海报新闻讯山东能源鲁西矿业彭庄煤矿以“干部培优、人才赋能、全员竞赛”三大工程为主线,拓宽素质提升渠道,畅通人才转化通道,全方位激励人才队伍,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为矿井可持续发展蓄势赋能。实施“干部培优”工程,打造忠诚担当铁军(管理人员素能提升)为深入贯彻鲁西矿业“精准培训、快乐学习”培训理念,该矿实
2025-07-27 19:48:00 0
【开栏语】7月20日7时30分,2025凉都·六盘水马拉松鸣枪开跑!发令枪响,聚光灯追逐着疾驰的身影,欢呼声献给冲线的荣光。然而,在万众瞩目的赛道之外,一片静默的舞台同样上演着扣人心弦的故事——这里是“六马背后的TA力量”。我们将镜头转向那些未被镜头捕捉的角落,转向喧嚣之下无声耕耘的身影,他们是守护
2025-07-20 18:25:00 0
当“苏超”联赛单场观赛人数突破6万人创下新高时,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体育赛事的热度彰显,更折射出大众体育赛事与人文经济消费深度绑定的内在规律。“苏超”通过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推动业态融合、拓展消费场景、强化情感共鸣,构建起赛事引流、文化赋能、消费升级、价值认同的完整逻辑链条。这场草根赛事点燃的消费热潮,
2025-07-19 06:49:00 0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杨艳萍)近日,云南民族大学在昆明主办“第一届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本次会议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民族工作战略需求”为主题。会上,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潘江如充分肯定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科建设成效,他希望各高校强化理论自主性,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中
2025-07-15 08:17:00 0
7月9日,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提升我区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方案》提出,要优化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布局,支持高校积极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
2025-07-12 06:40: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