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中医讲“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祛湿是夏天养生的重点。现代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几乎大部分人都会喝喝薏米红豆祛湿。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湿”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以及祛湿的几个关键穴位。一、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
2025-05-24 13:08:00 0
入夏后,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中医讲“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祛湿是夏天养生的重点。
现代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几乎大部分人都会喝喝薏米红豆祛湿。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湿”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以及祛湿的几个关键穴位。
一、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2、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3、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
二、“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就像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卖冰棍的人,都会用一条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热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三、爱睡觉的孩子可能是“湿重”
很多孩子,很乖,而且特爱睡觉,这也很可能是被湿邪困住了。这些孩子之所以湿重,首先可能是孩子本身先天的脾胃不是很强,后天喂养的时候,家长可能没注意到,伤了他的脾气。
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下降了,营养吸收不了的同时,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成了湿。带着这些废物,身体自然就觉得疲劳了,所以小小的年纪就容易犯困。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得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如果酸痛的话,可能是你有血虚的问题。
1、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但是不清爽;
2、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黏。
3、舌头伸出来时,你会发现舌质很胖,颜色偏淡。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
四、5个人体祛湿大穴
1、承山穴
位置:承山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位于小腿肚子下方正当中,是除去人体湿气的最佳的穴道。
按摩方法:每天早上起床时,将两腿伸到床外,让承山穴正好搁在床沿上,两腿左右摆动,以按摩
相关推荐
入夏后,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中医讲“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祛湿是夏天养生的重点。现代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几乎大部分人都会喝喝薏米红豆祛湿。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湿”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以及祛湿的几个关键穴位。一、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
2025-05-24 13:08:00 0
川观新闻记者 王培哲 宜宾观察 张梦露 摄影 陈治吏从宜宾市区出发,沿金沙江向上游而行,脚下的路从柏油变成水泥再变成乡村小路,60分钟的车程后,就抵达了叙州区横江镇松峰村。群山环绕中,一座白色小楼格外“突兀”,大面积玻璃幕墙背后,“95后”小伙孙健带着三十余名钢管舞者正在练习,这里是宜宾规模最大的专
2025-05-23 20:42:00 0
央广网北京5月19日消息(记者 雷妍)数据显示,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占比已超过总人群的50%,肥胖问题愈发凸显。今年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强调将继续推进体重管理计划,将其上升为“关系民族未来的健康保卫战”。“体重管理”火速出圈,各大医院开设体重管理的相关门诊,体重门诊爆满等话题也频
2025-05-19 08:57:00 0
来源:央视新闻 天天嘴上说早睡,一不小心熬夜到凌晨的,是不是你?睡眠不足,不仅会拥有黑眼圈,还有很多坏处——全身肥胖、腹型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睡得越晚,风险越高;抑郁的患病风险显著升高;糖尿病风险上升,胃肠功能紊乱、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有一种说法,早睡1小时,可以缓解抑郁,帮助
2025-05-10 19:13:00 0
厌学拒学、沉迷网络、暴躁易怒、生活疏懒、不愿沟通……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有不少家长发现,小时候那个乖乖娃不见了,孩子仿佛成为“陌生人”——有的行为叛逆,极端情况下甚至自伤。面对孩子种种“异常”行为,家长该怎么办?半月谈记者就此专访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八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吴宁博士。青春
2025-05-09 05:00: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