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舞剧《英歌》4月26日上海燃情首演,主创主演齐聚沪上

2025-04-24 12:36:00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4月23日晚,舞剧《英歌》主创主演见面会在上海文化广场举办,通过纪录片、主创主演分享、演员互动体验等,让上海观众提前感受“中华战舞”的艺术魅力。

4月26日,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英歌》将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次亮相,连演两场。该剧由广东省文化旅游厅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创排演出。

英歌舞,从地方记忆到国民IP

英歌槌响,即是吾乡。英歌舞近年来火爆出圈,今年数番登上央视春晚。它不仅是铿锵有力的街头表演,更是一条流淌在血脉中的情感纽带,串联起个体与集体、过去与当下的深沉共鸣,既是游子认祖归宗的暗号,也是当代青年文化自信的源泉。

舞剧《英歌》讲述了当代青年陈心远的一场奇幻之旅。在这里他遇到了素未谋面的父亲和祖辈。在漫天硝烟中,终于明白了父亲怀抱的家国大义,帮助母亲了却心愿。剧中父亲陈文耀、母亲林巧儿,正是无数中国人的缩影,展现了中华儿女“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民族气概。

该剧由国内一流创作团队精心打造,由史前进担任艺术总监,张毅担任制作人,钱鑫、王思思担任总编导,罗周担任编剧,辛竹、刘科栋、任冬生、阳东霖、刘双琛、王岩等行业大咖携手,吴淼、董文杰作执行编导,邀请英歌舞非遗传承人给演员进行系统化的集训,力求打造全新样式的英歌题材作品,完美诠释以英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艺术总监史前进称,“我们中华民族有非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英歌舞本身是一种舞蹈样式,舞剧《英歌》将现代和过去乃至未来打通,通过现在年轻人走进父辈的历史过程当中,回望历史。在了解岭南文化、中华文化的渊源之后,让我们更加厚积薄发、珍惜当下,坚持把我们的文化根脉和民族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在史前进看来,舞剧《英歌》具有独特性、艺术性和深深的共情点,“剧中呈现了很多非遗元素,因为这就是潮汕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我们组合在一起放在舞台上,将其放大。他们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英歌舞不仅是走街串巷非常接地气的舞蹈,也是能登上高雅艺术殿堂的舞蹈。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因为英歌舞,喜欢这部舞剧《英歌》,从人、情、魂这三个点出发,让这部剧走得更远。”

非线性叙事打造独特的英歌世界

“舞剧《英歌》用英歌舞塑造了一个英雄的世界,他们穿着铠甲,戴着翎子,戴着靠旗,在家国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当他们褪去脸谱、铠甲后,都是一个个生活在我们身边普通的凡人。”总编导钱鑫说,“《英歌》在创作上也在求新求变,没有走线性叙事的结构,它是由多维度的一个空间叙事所构成的,回归了它舞蹈本身的一种形式,更多地带给人的是一种感受,一种情感的冲击。”

舞剧《英歌》以“中华战舞”——英歌贯穿始终,承载着中华儿女为国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志节,寄托着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通过青年的内心感受,将之创造、转化为独特的英歌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来自民族、宗族、亲人、爱人的炽烈情感,血火交织的战场展现出神圣、庄严的文化气象。不但叙述了历史,也直指中华精神。

“希望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能够将这些记忆碎片、情感碎片、叙事碎片以及艺术表达碎片,一片一片地拼成自己理解的样子。”总编导王思思介绍。

守正创新,赋予传统文化全新审美样式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服装设计阳东霖介绍,剧中服饰大量采用嵌瓷、剪纸、潮绣等元素,通过艺术化再造,将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样式呈现在舞台上。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藻井,铁枝木偶、出花园、潮剧、木雕等民俗文化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融合创新,不仅展现了丰富多面的中华文化,还让这些古老元素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舞台上。这些文化元素超越了地域,连接起共通的中华文明。剧中首次尝试将潮语rap与英歌舞相融合,场面震撼,观众直呼“上头”。

据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张毅介绍,广州歌舞剧院自建团以来,深挖岭南文化,讲述中国故事。2018年,剧院推出首部以广东醒狮为题材的舞剧《醒·狮》,一举摘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舞剧奖;2021年推出当代题材舞剧《龙·舟》入选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剧目。2024年12月,重磅推出又一岭南题材舞剧《英歌》,该剧已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目前已经在全国巡演20余场,之后还将陆续巡演30余场。

文字丨记者 何晶

图片丨主办方提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